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作为皖西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唯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长期坚持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锚定“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充分发挥人才、平台和技术优势,深入推进区域协作帮扶,积极投身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事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功能定位 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聚焦大别山区域乡村振兴的核心使命,在产业发展与技术研发、生态环境与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保护、旅游服务与健康促进、基础教育与均衡教育等五个研究方向组建10余支研究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和决策咨询服务,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服务区域从省内到省外逐步推进,2024年服务大别山区域横向到账经费超过4000万元,增幅较2017年超过7倍,研究院辐射大别山区域的功能定位得到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显著上升。
开展联合攻关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联合大别山区域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联合安徽安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申报并获批安徽省“同心科创工程”项目,获批经费500万元,推动安庆市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升级。联合安徽富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安徽省首批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高效服务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平台支撑赋能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加强安徽省种养一体循环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组建18人的博士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品质虫体蛋白饲料和黑水虻虫沙、蚯蚓粪营养土两类有机肥料实现量产,受到安庆市永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大别山区域10余个精品示范村的青睐。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学校结合当地茯苓特色中药材全产业链,组织科研专家团队成立“茯苓菌团”,与安徽岳兰药业有限公司、安徽西农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项目,成立“37000cm威尼斯博士科研工作站”“安徽省硕士后企业工作站”“安徽岳西茯苓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团队带头人尹立伟教授获得省级示范性团队荣誉称号。目前,“茯苓菌团”已研发出套袋培植、袋料培植、压缩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培植等6种新型栽培模式,未来还将继续攻关茯苓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加速实现茯苓及相关系列产品的“落地开花”,提升中药茯苓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中药茯苓产业升级转型。
聚焦文旅融合 推动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保护
学校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为契机,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打响研学品牌,获批安庆市文旅产业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资源环境学院郭永昌教授和朱磊教授团队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为大别山革命老区10余个乡村申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提供技术指导,助力优质旅游资源向优质旅游产品转化,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大别山区域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保护工作,服务戏曲保护传承与研究活动,为地方政府谋划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学校组织开展黄梅戏高雅艺术进革命老区活动,繁荣乡村艺术文化。人文学院叶当前教授团队开展大别山戏曲传承人调查研究,出版《皖江戏曲访谈录》《皖江文化与文学地理学》等学术著作,为保护传承戏曲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作出了重要贡献。美术学院凌晓星教授团队在岳西、桐城等地用墙绘艺术重现老街场景,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基础教育帮扶 助力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坚定师范办学教育的底色,将培养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园丁”作为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卓越教师培养策源地”“教师教育改革先行者”“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智力库”的作用,与大别山区域教育系统实施“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中学教师进大学讲坛”的“双进工程”,实现“名师互聘、干部互派、资源互通、教改互动”。学校举办三届大别山教师教育论坛,2024年举办第一届大别山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提升大别山区域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18年来,学校累计派出1万余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顶岗支教,其中近70%的顶岗支教师范生选择扎根基层就业,为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助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师范生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信念和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先进典型。2022届硕士研究生张晨扎根安庆市特殊教育领域,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0届本科毕业生储慧霜毅然扎根偏远山区小学,牵头兴办乡村少年宫,点燃山区学生的多彩梦想。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学校受金寨县和岳西县生态环境局委托,组织生物多样性联合调查团队,在金寨县境内开展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涉及鸟类、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等多个类别。调查发现度冬鸳鸯群、红嘴相思鸟、白鹇、画眉、拉步甲等稀有物种。顺利完成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项目,发现新种3种、中国新记录种1种及安徽新纪录种3种,丰富了区域物种多样性。
安徽省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监测项目圆满结束,初步估算安徽麝数量达11只,成为该物种在安徽分布最集中、密度最大的区域。通过联合开展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等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高品质生态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全力守护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
创新继续教育办学 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学校创新继续教育办学,积极探索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新模式。学校与太湖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召开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论坛。与太湖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乡村振兴人才提升班,招收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和高起本层次学员,为太湖县培养一线乡村振兴人才199人,学校减免该班学员学费70多万元。
学校结合太湖县乡村振兴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生产经营、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文化旅游、社会工作等内容课程,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送教上门解决学员学历提升需求和工作困难,学校与太湖县委组织部共同选聘“帮带导师”,有效提升学员履职能力。目前,该班级共有97名学员进入太湖县村级“两委”班子,带动太湖县村级集体经济村均经营性收入较2021年增长41.02万元。
学校始终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服务老区发展,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推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学校将发挥区位和学科优势,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持续深化校地政企合作,进一步赋能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建设;发挥黄梅戏文化研究院和长江文化研究院的优势,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校地文旅融合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振兴注入磅礴力量。(撰稿:赵宽 汪磊 编辑:江伟 审核:刘奎 韦长发 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