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加快向应用型深度转型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4-03
分享到: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学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向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精心谋划并加快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一系列举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坚实路径。

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枢纽 区域服务引擎

学校围绕安徽省十一大新兴产业,面向区域产业级转型,整合资源,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主动布局学科专业,新增地理信息科学、机器人工程、数字经济、数字人文、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等本科专业。53个专业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比例达75%以上。按照“目标引领、需求导向、项目驱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思路,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智慧物流等5个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课程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对接、六共同”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与安徽普利制药、安徽飞凯新材料、安庆昊帆生物等多家上市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定制班”,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模式,联合开展新药及新材料研发项目,有效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成功突破新药研发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与雷萨股份、国汽大有时空科技、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等公司共建“企业定制班”,采用“项目驱动+竞赛训练”双轮驱动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国赛一等奖;节能环保产业学院创新推出“碳积分”激励机制,有效推动学生绿色技能培养;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扎实推动校市合作,先后推出安庆人才管家平台、人工智能赋能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平台和智慧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闭环。此外,校企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合作形式,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打造卓越班:精英化培养 提升核心竞争力

学校深入实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追求卓越、协同发展、融合创新”为理念,探索特色化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金融工程等专业开设“稼先班”“延乔班”“文典班”“陶因班”共5个卓越拔尖试点班。服务安庆生物制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首位产业,组建“制药工程”“智能科技”“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4个卓越工程师班,着力推进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管理机制等全流程协同育人,校企共同制定独立的卓越班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深度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建构,突出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卓越班学生培养质量优势较为明显,在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科研项目及实习实践中表现突出,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杆。

开设微专业:灵活课程体系 满足个性化需求

为适应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学校依托省级微专业试点项目,面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方向,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碳中和技术、云计算应用3个微专业,设立微专业班,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微专业课程强调“短、平、快”,注重实操技能培养,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灵活选修,助力学生提升就业适配能力。

“智能网联汽车”微专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秉持“理论疏导+实训实践+教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模块化与案例式教学”“双导师制”“独立实践空间”等九大优势,开设6门核心课程,与国汽朴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推动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培养符合现代汽车行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碳中和技术”微专业面向“双碳”领域在氢能源、可再生能源、碳利用及碳中和经济等多环节急需人才需求,以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引导等多种培养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碳中和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背景和国际化视野拓展的复合型“双碳”领域人才。“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安畅网络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岗位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职场的直通桥梁,培养扎实掌握云计算核心技术,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优化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为导向 重构培养体系

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学校围绕向应用型深度转型,全面修订2023(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论证人才的社会需求,整体优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实现所有本科专业“AI+”核心课程全覆盖。促进所有应用型专业成为校企共建专业,每个专业建设校企共建课程5门以上。推进应用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使用占专业核心课程80%以上,人才培养更加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学校正处于深度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应用型特色高校的系统性设计,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推进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微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办学活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力争在支撑区域战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撰稿:万景龙 朱亭曲        编辑:江伟      审核:潘锦云 赵丽丽)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威尼斯-WWW.37000cm.COM|官方网站-BinG百科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